作者简介:金霞,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1997级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节目主持方向)校友,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北方》主播。
大学之于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那是从心怀梦想的少女走向职业起始之路的中转站,那是让对人生充满好奇的内心填充价值观、并帮助找寻自己的桃源学堂,那是让我们从单调的书本跳脱而出并真实地触摸这个世界的魔幻之门。她之于我们,是不能忘怀的一段青春之路,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泥泞不堪,或是顺畅通达,在岁月的长河里,她终将闪着美好的光芒,在回首的路上向我们微笑。
1997年的秋天,第一阶梯教室门前的银杏树还冒着深绿,19岁的我和一群眼里闪着胆怯和喜悦的同龄人走进了辽宁大学的校园,哲经楼的典雅深沉,蕙星楼的现代明媚,甚至七舍的破旧红砖,都让我深爱不已。我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招录的第一届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而当我们这届学生入校时,广播影视学院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从大一到大四的完整年级,学哥学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也表达了特别的情感。是啊,当走进蕙星楼的九楼,走进辽宁大学这个最年轻的学院,我们就是一家人,这份齐整整的心情,多年之后,我也颇能体会——那是一种集体的荣耀和期盼。
我第一次登上辽宁大学的舞台,是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月,作为新生代表,通过面试选拔,我荣幸地成为了辽宁大学迎新生晚会的主持人,搭档大四的学哥,完成这次重要的演出。而大三的学姐王怡则是我的伯乐,她在推荐我作为系里的代表去参选主持人的时候,那个还很害羞的我显得很不自信,学姐暖心地说:“金霞,在专业课考试的时候,我就在即兴演讲的考场做辅助工作,我听到了你的讲演,我相信你的能力。”对于19岁的我来说,这份鼓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信心,更把我推向了学校的舞台,而这一步,如今回忆起来,似乎是我未来职业道路上一个不可忽略的时刻,她让我对职业梦想有了一个具象的体验,真切而美好。
第一次走进电视台试镜,是在大学二年级,学哥唐乃泓和他的同学们彼时正在辽宁电视台《生活导报》实习,恰好节目组需要一个周末版的节目主持人,那时我与学哥学姐并不熟悉,但当电视台有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们总会想到我们这些学弟学妹。那是99年的初春,我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学哥学姐站在镜头的后面不断给我鼓励,可因为没有任何主持的经验,那次的试镜最后无疾而终。我走出演播室,学哥学姐看着有点失望的我说:“你还很年轻,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只要肯努力,机会一定会垂青你。”在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学哥学姐站在一起,他们的安慰和鼓励,让我体会到,就算走出校园,因为我们同为辽大人,便有了自然而然的一份同门之情。
人生的机遇就是这么奇妙,在那次试镜中,《生活导报》节目组的一位姐姐注意到了我,我们彼此只是相互示意微笑,在那一刻我却不知道,几个月后,因为和她的相遇,打开了我成为一名电视台主持人的大门。99年年底,那位姐姐担当制片人,制作生活服务节目《美食坊》,恰好需要一位年轻活泼有亲和力的女主持人,就这样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开始了电视主持人职业生涯。而那位姐姐是辽大中文系早我几年毕业的学姐,节目组里的编导,有好几位都是我们广电的学姐学哥,大家一起共事,是同事也似同学,因为同为辽大人,我们更愿意彼此包容、彼此成就,让同门情谊不仅有温度,更要有光芒。
随着我毕业正式进入辽宁电视台工作,不论是共事的同事,外出采访遇到的同行,有很多都是毕业于辽大的校友,他们在职业道路上的严谨求实、拼搏上进,让我看到了他们始终在用自己的言行和职业精神,诠释着辽大的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
2004年辽沈大地上最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新北方》开播,在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里,来自我们辽宁大学广电专业的毕业生占据了多半壁江山,节目负责人徐玉震、王晶晶是95级优秀的毕业生,新北方的主播们、执行制片人、主力记者们,多半也是来自辽宁大学的毕业生。我们共同让沈阳青年桥的汉白玉栏杆得以修缮,共同努力保留了沈阳科学宫的音乐喷泉,共同让彰武的垃圾猪大白于天下,共同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伤疤;我们用爱救助了病痛的儿童,用爱心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更是带领更多有爱的人为乡村留守儿童开设美育教育。当我们在一起,因为共同的新闻理想而并肩前行时,“辽大人”这个隐形的称呼,让我们在亲近里更多了一份默契,是校友、是战友,更是坚不可摧的朋友。
时光荏苒,离开母校已经17年了,从此间少年到渐入中年,我们见到了万千世界里的痛苦与快乐、喜悦与忧伤,我们增长了智慧,取得了成绩,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我们岁月静好、安于当下,可如若世间真的存在“时光机”,可以带我们回到人生的某一个时刻,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愿回到19岁的那段时光,站在银杏树旁,一袭白裙,手捧书本,嫣然微笑,在我们的辽大校园里再走上一段美好的青春之路。
感谢母校,感谢校友。未来很长,不忘初心。明德精学,笃行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