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午,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首次学术午餐会(brown bag)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在崇山校区五洲园一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主讲人为中国经济研究院副教授何超,他以与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齐彤老师合作的工作论文“Can Favorable Trade Shocks Be Bad for You”为议题,与来自中国经济研究院、李安民经济研究院近20位中青年学者进行了知识共享和思想互动。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余淼杰教授,金融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湘君教授参加会议。
前排左起:周月刚(CERI)、兰兰(LIER)、许睿(CERI)、侯尚迪(CERI)、文惠(LIER)、
杨程(LIER)、何真瑜(LIER)、余淼杰(CERI)、马湘君(CERI)、
王丹丹(LIER)、程诗雨(LIER)、谢明佳(LIER)、唐荣胜(LIER)
后排左起:周宇(CERI)、杨哲(CERI)、吕玮成(LIER)、刘仁良(LIER)、何超(CERI)
何超教授首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变迁,以及美国在2000年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为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既往文献发现这种贸易政策不确定的减少对于美国制造业工人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并对中国的就业、移民等都产生正面的影响。然而,何超教授团队的研究却发现并非所有地区和所有的工人都会从中受益。在劳动力从内陆省份向沿海省份迁移的大背景下,传统理论认为受正面贸易冲击的内陆地区会有更少的产业和移民迁出,但是他们的回归结果展示了相反的效果,并且用一个新的包含企业迁移的理论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还发现能利用企业进入的数据支持这一理论。更细致地分析发现内陆省份男性的制造业工人比较能通过迁往沿海地区来应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但是女性的制造业工人则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峻的本地就业形势。
在分享过程中,学者们踊跃提问并与何超教授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比如,有学者从宏观预期的角度询问了政策效果的大小,有学者提出可以进一步利用距离的远近来识别主要机制,有学者提出可以增加与既往研究估计参数的比较,还有学者对一个小结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该结论。
余淼杰教授发言时首先肯定了文章的贡献,赞许了大家热烈讨论的氛围,并且高屋建瓴地提出可以把实证结论理解为规模效应与竞争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对这两种效应分别进行定量分析,并且指出应该增加固定效应的交互项。马湘君教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可以考虑女性工人的婚姻与生育状态来进一步论证是否迁移成本是造成实证结果的原因。何超教授对各位领导、学者的宝贵意见表示由衷感谢,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辽大浓厚的学术氛围。
主讲环节结束后,余淼杰与现场教师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新进教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并对中国经济研究院、李安民经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此次学术午餐会在欢快、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学者们表示,中国经济研究院、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人才结构等方面非常相似和互补,共同话题颇多,本次学术午餐会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深入交流,为中国经济研究院、李安民经济研究院未来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新的篇章。